Thursday, August 30, 2012

汉文大藏经的编藏理路及其演变

2011-10-31 01:50



2011-10-22 18:50
* 翻译

 “佛经由梵译汉,自隋唐后,大多数皆非一人之力所翻译,那时一部佛经的翻译通常由国家政府或僧团所组织的“译场”来完成,” (10-22 19:19) 
 “译场的组织极为庞大,有多至五六百人或近千人的,其译经的程序共分十部,每部各有主持人以司专责,” (10-22 19:19) 
 “从东晋到隋,译场的组织逐渐脱离了私人的,少数人的,小规模的翻译,而走上国家主持的,多数人的,大规模的翻译。” (10-27 18:12) 
  “到了宋代,译经的程序已有基本固定的模式,以下引自《天息灾》” (10-22 19:23) 

 “鳩摩羅什的翻譯就有這種傾向,大量採取意譯的方式,大量採取轉化的手法,讓讀者或聽眾容易接受。” (10-27 17:49) 
 “仍然沿用着唐代的“音译”经书。玄奘的贡献...是“新译”的创始人。...执梵文译为唐语;” (10-27 18:15) 

 “汉传佛教早在公元2世纪的竺法护时代,组成大乘佛典核心的“般若”、“宝积”、“华严”、“法华”、“大集”等都已基本成形。” (10-27 17:16) 
 “公元2-4世纪的早期汉译文(即东汉、魏晋的汉译佛典)...从东汉到初唐,汉传佛教各宗派已经基本发展成形。” (10-27 17:13) 
 “到7世纪的玄奘,汉译佛经的主要工程差不多已经完成了” (10-27 17:15) 
 “而藏传佛教于8-9世纪才形成第一次译经高潮,大部分重要的密教经续和仪轨等更都是10世纪以后才翻译的。” (10-27 17:16) 

* 梵文

 “由于流传至今的古印度梵文佛教文献并不很多,现存的梵文佛教写本也大都是相当晚的作品。” (10-27 17:09) 
 “梵文写本多写于11世纪以后,而藏译佛经始于7世纪,盛于10世纪以后” (10-27 17:11) 
 “由于大量佛经的梵文原本已不复存在,厘定佛经文本最可取的方法无疑就是对汉、藏译两种佛经译本作对勘和比较研究。 ” (10-27 17:21) 
 “由于汉语佛典...从与古代汉语言、文字习惯非常不同的印度...梵文或其他西域古文献中翻译过来的一种...古汉语文献...许多特殊的新创词汇...语法” (10-27 17:30) 
 “所謂梵語化運動、梵語化復興,很多早期是以方言所寫的佛經開始梵語化,把它從俗語轉成雅語。” (10-27 17:42) 
 “許多大乘論師都是婆羅門出身...不僅將標準梵語帶進佛教的書寫裡面...也將從小所學的某些婆羅門思想帶進來。” (10-27 17:43) 

* 版本

 “完整的大藏经版片,仅剩《龙藏》一副。不少刻本藏经仅剩零本,还有不少刻本藏经尚需我们去发掘与考证。” (10-22 18:53)  “汉文大藏经自古到今的发展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写本时期、刻本时期、近代印刷本时期、数码化时期。” (10-22 18:50) 
 “写本有一个基本特点––流变性。...不但在外观上有很大的个性特征,内容上也容易形成异变,由此出现各种各样的异本。” (10-22 18:51) 
“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時代,同一部佛經的寫本的混合程度是不一樣的。...它如果從西域的語言再轉譯成漢文,那可能差異又更大了。” (10-27 17:46)  
“因為異文往往彙集某一字的各種寫法,這為我們研究漢字構形、考察漢字源流演變和不同時代的用字情況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10-22 19:08) 
  佛经古汉译错译、增译、漏译、异译之音译与意译问题 (10-22 19:37) 
  “可借以考察佛经在传刻过程中因版本众多、异文数量庞大而产生的讹误字,判定其异文、解释致误原因并提供异文材料” (10-22 19:05)  

“《金刚经》...就有八种版本,《心经》也有十一种中文版本。” (10-22 19:35) 
 “迄今至少有20余种不同版本的《心经》汉译本存世,然而每种译本的长短、用词与其他译本相比总有或多或少的不同之处。” (10-27 17:21) 


* 疑伪经

“在疑伪经典中,抄经和抄译经是造成疑伪经大量出现的原因之一。抄经是对有些卷轶浩繁的经典,进行节略而成的经典。” (10-27 17:57) 
 “而后人弗思,肆意抄撮,或棋散众品,或瓜剖正文。既使圣言离本,复令学者逐末。” (10-27 17:59) 
 “盛唐时期疑伪经的部数就已占到总部数的1/3,卷数占到了1/5,可见疑伪经数量之庞大。” (10-27 18:00) 
 “在敦煌文献中约有百分之九十是佛教经典,其中有相当数量就属于疑伪经。据统计仅在斯坦因所掠6千余件经典中,就有疑伪经1千多件,” (10-27 18:04)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