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9, 2011

耶穌被造


耶穌被造的爭議在於一種論述:人成為神。因為從一些聖經譯本翻譯做耶穌被造,緊接著教父也論述這個議題,甚至提出:神成為人,為了使人成為神 。但是,教父的意思是,人得到永生,成為不朽。被造,也有著翻譯上的字義取決問題。另外,如何面對聖經翻譯的不同,是翻譯錯誤,還是翻譯容許?

(1) 耶穌被造論所主張的是,人將會徹底地被神化,向神一樣,只差不被敬拜。但是,教父說的是:人在基督裡已經是神了。聖經的啟示錄也指出,人和天使同是作仆人的,人到了新天新地還是需要被医治。具備神性的人仍然需要醫治,所以人與神的差異不只是在敬拜上,也在需要上有差異。但是這樣的次神卻能夠與耶穌一同做王,這個就是聖經的一貫思想:被高舉,勤做工。

(2) 希臘文 γινομαι 在字典裡有被造,有被生的意思,根據 BDAG 字典的建議,羅1:3裡應該翻譯成被生。但是,耶穌被造論認為,英文譯本欽定本(KJV)和拉丁文譯本,甚至教父著作裡都做:被造,因此認定希臘文 γινομαι 必定有被造的字意,而且在羅1:3裡必定是被造的意思。

另外,翻譯時必須面對不同語言的特性,不同就意味著沒有同等的對應。一些變通性的翻譯,倒是在翻譯整體上造成不一致的問題。羅1:3的γενομένου在新約出現7次,欽定本只有兩次翻譯做被動,羅1:3裡做:被造,徒28:9裡做:被做(或被完成)。特別是徒1:16裡做:是,而不做:被造;猶大是領路人,不是:猶大被造成領路人。

查英文字典裡的造 make ,也有成為,使成為(使發生)的意思。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拉丁文,新約的拉丁文譯本把羅1:3裡的成為也翻譯做被造 factus ,factus 同時是兩個動詞的被動語態,這兩個動詞分別是:造,和成為,巧妙的是這兩個動詞也有對方的意思,造這個動詞的字意裡也有成為的意思。在新約裡 factus 通常是一個故事的開場白。

因此,不管字意上主要和次要的區別,動詞的字意選擇就取決於翻譯者和前後文。

(3) 就英文譯本,少數譯本做被造,多數做被生或成為。改教(宗改)時期的比利時信條和聖經譯本,在法文版本也做:被造 fait ,早期的法文翻譯受到日內瓦英文譯本的影響,多做:被造。但是比利時信條的德文譯本多做:成為,或被生;羅1:3的德文翻譯,法文翻譯多做:被生 ni,馬丁路德也翻譯做:被生。

尾語。耶穌被造論提出一些我們過去所疏忽的一些事實,但是卻扭曲了這些事實的本意,甚至打造出虛幻的論調,甚至企圖打擊傳統信仰。把信徒的精力耗費在考證許多被斷章取義的事實上,不如致力於學習一份感恩的心。

怎麼蒙福

真理論證很重要,可以肯定價值,分辨是非對錯,可以幫助別人。
但是對於生命的改變,並沒有多大的幫助。

到底怎麼樣才能夠更新生命?信耶穌還不夠嗎?要時時追求聖靈嗎?
不,不是追求聖靈,聖靈在人行動之前已經行動了。人所要做的是順服,把聖靈的感動,把聖靈的恩賜,應用在造就別人,建造教會的方面。

重要的是參與神的大計畫。或許看不見神的大計畫,區域計畫,短期計畫,個人計畫;但是,但是應該看得見聖經所啟示的歷史走向, 看得見個人的終極命運或終極使命,這就是一個人生活的標的。

基督徒的生命核心是和好:與人和好,與神和好。
和好就是和平,但是和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先前不能和好,這就表示存在著:衝突,不同,不同意,對錯好壞,奮鬥,傷害,資源不足。和好需要:勇氣,饒恕,順服或誡命,平安。
怎麼和好?


*  * * * * * * * * * * * * * * * * * * *

當初為什麼會投入真理辯論?
因為不明白自己所信的到底是什麼,不明白聖經經文再講什麼,不明白到底哪一個人講的才對。
其實辯論只有血氣,並不會使人的靈命提升。
辯論不過是為了駁倒對方,嘲諷和辱罵一路尾隨,爭的不過是正統與否。
其實在辯論中多查考資料,多参閱前後文,歷史背景,多半能夠找到自己的立足點。

會爭論不果的原因,除了是大量引證外 ,其次就是聖經本身沒有太多的著墨。一些人搞不清楚,什麼叫做歸正神學,什麼叫做福音派。簡單的說,就是回到聖經,高舉聖經,不再依附人的語言。強解聖經,探索屬神的奧秘,最後落得依附人言,甚至曲解人意,斷章取義。

聖經本身就讀不完了,更何況解經家的注解,更是浩瀚無際。把持住主要的教義就行了,對於次要的教義要小心,也不要花太多時間和精力。


很累,好累

應該是說,想不出來還有什麼辦法。
或許,沒有其他辦法時,就用笨辦法,舊辦法,硬著頭皮繼續幹下去,這樣總比不幹活來得強。

做別的事情,不關緊要的事情,多半會砸了正事,是的,有可能,很小的可能,能夠開闢出另一條出路。
要不斷地想,不斷地找,其他的出路。哼哼,書到用時方恨少,平時不多看,不多讀書,不多去消化,腦袋真的會生鏽,情況會越來越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