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29, 2012

佛教历史

2010-2-4 03:55


印度很早就有文字,但是没有纸张之类,所以还是以口传为主。

佛教受希腊文化的影响应该不大,佛教主要的活动范围在东印度,外族(雅利安仁、希腊人、回教徒)主要在西印度。虽然公元第一世纪开始出现佛像,很快就印度化。第一世纪也激荡出大乘佛教,有他救、简易的倾向,但是早期的中国名僧多是大小乘双修,但是中国佛教朝向净土宗(常念佛号)、禅宗(不立文字)的方向前进。

佛教在印度的衰微。佛教和婆罗门教长期相混,轮回转世是两者的交集,相混相染之下,婆罗门教重新赢得人心。虽然阿育王曾广传佛教,但是地方领主的势力依然庞大,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无疑是安定各地领主的好政策。加上佛教讲智慧,不是平民百姓一时能够理解的,逐渐脱离百姓,转向贵族。

佛教在中国的兴起。如前述,佛教和婆罗门教长期相混,对外国人来说,更难分辨,连依附佛教的景教,也被当作佛教在佛教教难时被灭了。比较可信是佛教在公元后,也就是东汉才传入。三国时期佛教开始盛行,到了南北朝已经出现名僧。在战火连连的时代,轮回转世无疑给人心新的方向,起了很大的安定。

印度长期都是诸侯割据的局面,大一统的局面维持不久。以北印度的文明较高,战乱较多,南方统一的局面较长。北印度的文明以今天的巴基斯坦-西北和孟加拉-东北为中心,东北除了出现孔雀王朝外,不如西北有较强势的帝国出现。中印度是个高原,降雨量集中在东西两侧,中央为草原。

=============================


Big 2010-2-4 03:55
印度历史

* 约公元前2300—前1750年,印度河文明时代,哈拉巴文化
* 约公元前1500—前600年,(雅利安人)吠陀时代。分为早期吠陀时代(公元前1500—1000年)和后期吠陀时代(公元前900—600年)两个阶段。大约从公元前1500年开始,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侵入次大陆,但这些雅利安人是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人,从公元前900年开始,雅利安人才进入文明,或者说古印度才第二次进入文明。
* 公元前1000~公元前500年,后期吠陀时期
* 公元前600—前400年,列国时代,早期佛教时代,古印度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也东移,即恒河流域成为文明中心,至于印度河流域,不仅失去重要地位,而且在公元前518年被波斯帝国占领,成为其一个行省。
* 公元前324—前187年,孔雀帝国时代,帝国第三代王阿育王统治时期(公元前269—232年)。
* 公元前230—220年,百乘王朝,南印度。
* 公元前200~公元200, 外族入侵时期,贵霜帝国
* 公元前187—前75年,巽伽王朝,初期统治整个恒河流域,以后就成了偏安于摩揭陀,东方,恒河下游。
* 公元前100~公元200,萨塔瓦哈纳时期 (安达罗王国),南印度。
* 公元前75—前30年,甘华(甘婆)王朝,偏安小朝廷,被南印度的一个小国安度罗给灭亡
* 古代南印度分为两个历史时期:第一时期是从公元前200~公元300年;第二时期是从300~750年。
* 公元105年-250年,(大夏-希腊人)贵霜帝国时代,到第三代王迦腻色迦(78—102年)时,贵霜帝国进入盛期,到3世纪,帝国已分裂成若干小公国。425年,贵霜在大夏的残余势力也被哑哒人(白匈奴)灭亡。
* 公元320-540年,(印度人)笈多帝国。超日王之子鸠摩罗笈多一世(Kumāragupta I)(415-455年)在位期间,国内矛盾激发。印度教早在4~5世纪(笈多王朝时)就以新婆罗门教的形式从各地政权出发向部落地区发展,对部落居民进行同化。
* 笈多帝国,前期为公元320~534年 ;后期为公元535~730年。公元409年前后,几乎统一了全印度。公元530年左右,笈多内乱,同时中亚的厌哒人(鲜卑的一支)入侵,前期笈多王朝分崩离析,王室只控制了印度中部的一隅。
* 公元606~647年,戒日王时期(606~647),戒日王本人信仰婆罗门教湿婆神,但他对佛教采取宽容甚至鼓励的态度。
* 从7世纪中叶直到12世纪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之间的历史时期常常被称为拉其普特时期。
* 9~11世纪在南印度出现了几个强大的王国,如朱罗国(注辇)和潘地亚。其中朱罗国曾经侵入印度尼西亚诸岛屿。
flicker 彩虹炫 | 编辑 删除Big 2010-2-4 03:56
大月氏历史

* 公元前5~前2世纪初,月氏人游牧于河西走廊西部张掖至敦煌一带,
* 公元前256~前145,巴克特里亚王国,趁安息人反叛塞琉西王朝之机,也宣告独立。后来分裂为南北二朝,互相攻战不已。
* 公元前180年到公元10年,印度-希腊王国,巴克特里亚王国的印度部分。
* 公元前 177年,破敦煌附近乌孙,
* 公元前 177 ~前176年间,匈奴冒顿单于遣右贤王大败月氏。 
* 公元前 174年,匈奴老上单于立,不久又大败月氏。 月氏在河西走廊留下小部分残众与祁连山间羌族混合 ,号称小月氏 , 而西迁之月氏从此被称为大月氏。  
* 公元前145年,巴克特里亚为大月氏人和部分塞种人所征服。
* 公元前139~前129年间,乌孙王西击大月氏,夺取伊犁河流域等地。大月氏再次被迫南迁,定居于阿姆河北岸。 
* 公元前 1 世纪初叶,大月氏又征服阿姆河南的大夏 (巴克特利亚)。 
* 公元105年-250年,原大夏的贵霜部建立贵霜帝国,大月氏在大夏(今阿富汗境内)的残余小国,一般认为在公元425年为嚈哒所灭。
* 公元370年初,嚈哒人跨阿尔泰山向西南迁徙。
* 公元453年,嚈哒人大败萨珊王雅兹底格德二世(438~457在位),南下侵入笈多印度。
* 公元484年,嚈哒人杀死菲鲁兹(457~484在位),并将波斯击败,使波斯称臣纳贡。
* 公元6世纪初,嚈哒人北上同高车争夺准噶尔盆地及其以西地区,并控制高昌,遏制柔然势力的西进。
* 约公元558~567年间 (6世纪中),萨珊波斯和当时北亚新兴的突厥联盟,夹击嚈哒人,遂亡,领土被瓜分,部众散居于北亚、中亚及南亚各地,后渐与各地民族融合。
flicker 彩虹炫 | 编辑 删除Big 2010-2-4 03:56
佛教历史

* 公元前589年或前588年,當時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創立佛教,
* 佛滅後三月,上座部結集,亦稱為五百結集。有數萬比丘另行結集,是即所謂大眾部結集。
* 佛滅百年時(公元前489年),邀請賢聖比丘七百人,結果否決從寬之議,是為第二結集。
* 西元前二百五十年時,阿育王篤信佛法,選出精通三藏者一千人,整理正法,淘汰魔僧,是為第三次結集。
* 佛灭后四百年(公元前189年),在迦湿弥罗,以迦腻色迦王为施主,由肋尊者主持召集五百阿罗汉集结三藏,
* 公元前第三世紀,在佛陀涅磐後大約200年,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派遣佛教傳教師到印度各地和斯里蘭卡、敘利亞、埃及和希臘等地宣教。
* 釋迦牟尼涅槃後一百年左右,當時的佛教分裂為上座部和大眾部,開始進入部派佛教時期。
* 西元前一世紀,錫蘭僧團中的長老,有鑑於國內曾發生戰亂,會誦集結三藏教典,並以僧伽羅文字將經典寫在貝葉上成書,這是巴利文三藏最早的起源。
* 西元前後,在印度佛教團體中,開始出現一群標榜著「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求成無上菩提」的菩薩行修行者,同時,也開始流行稱為「方廣」、「大方廣」(或譯為「大方等」sk. Vaipulya)的經典,這些經典很快發展成為大乘經典的前身,此為大乘佛教的起源。
* 公元3至6世纪,佛教由印度或斯里兰卡传入缅甸,再从缅甸传入西双版纳。
* 公元四世纪时,婆罗门教受到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持,又进一步杂糅了佛教及其他学派的思想,于是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而以“新婆罗门教”自居,企图恢复旧有地位,这就是今日所说的“印度教”。
* 五世纪,印度教出现,它适应封建统一的思想,综合婆罗门教和佛教等各种宗教教义而形成。
* 公元七世紀左右,大乘佛教在吸收婆羅門教咒語、宗教儀規和瑜伽術身體訓練方法的基礎上,創造了一套極富神秘主義色彩的宗教實踐方式,稱為秘密大乘佛教,或稱「金剛乘」或者「密乘」。相對於密乘,人們把大乘佛教的理論部分稱之為「顯乘」。
* 七世纪中叶,佛教急速印度教化而产生密教。后逐渐融合印度教而倾向密教化。
* 十二世纪末,回教徒侵入佛教中心地(即南部之比哈尔州一带)时,佛教已完全融入印度教中。同时,由于回教军队屡次入侵,彻底摧毁佛教寺院,僧徒亦多逃往国外。
* 佛陀的教团中,出身于商人阶级者颇众。可说商人为原始佛教之基础,农民则殊少信教者
flicker 彩虹炫 | 编辑 删除Big 2010-2-4 03:57
中国佛教历史

* 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列子曾引述孔子語:「丘聞西方有聖人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 公元前243年,秦王四年,西域沙門室利房等十八人,始齎佛經來華。
* 公元前156年-前87年,魏書釋老志載有:「前漢武帝狩中,霍去病獲昆邪王所獻金人,長丈餘,帝以為大神,列於甘泉宮,焚香禮拜。」
* 公元前2年,漢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景盧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經》。
* 公元67年,漢明帝永平十年,夢見金人,於是派人去西域,迎來迦葉摩騰與竺法蘭兩位高僧,並且帶來了許多佛像和佛經。
* 公元220年-280年,三國時期的佛教重鎮,北方以洛陽為主,南方則為建業。
* 公元375年,寧康三年(375年)秦王符堅獨崇佛教。兩年後,俘得東晉名僧道安。
* 公元384年,建元二十年,呂光俘获羅什。
flicker 彩虹炫 | 编辑 删除Big 2010-2-4 04:07
古印度文字使用了两类字母:婆罗谜字母和伽罗斯底字母,两者皆来源于西亚的阿拉美亚字母。婆罗谜字母在印度的使用较伽罗斯底字母为早,可能为两河流域旅印的商人带入,前7~前6世纪间已有流传,但当时书写材料多为棕叶之类,今已毫无留存;伽罗斯底字母(或译佉卢字母)状如驴唇,又称驴唇体,大约在波斯统治中亚及印度西北边境时传入(前5世纪),仅使用于印度西北一带。现存婆罗谜字母和伽罗斯底字母的最早铭文皆见于阿育王石刻和石柱,两体并用,可见当时文字并未统一。
flicker 彩虹炫 | 编辑 删除Big 2010-2-4 05:18
历史对照

* 公元前770—前256,中国东周
* 公元前600—前400年,印度列国时代,早期佛教时代,
* 公元前589年或前588年,當時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創立佛教,

* 公元前324—前187年,印度孔雀帝国时代,
* 公元前243年,秦王四年,西域沙門室利房等十八人,始齎佛經來華。
* 公元前269—前232年,在佛陀涅磐後大約200年,阿育王派遣佛教傳教師到印度各地和斯里蘭卡、敘利亞、埃及和希臘等地宣教。

* 公元前187—前75年,巽伽王朝,初期统治整个恒河流域,以后就成了偏安于摩揭陀
* 公元前122年—前117年,魏書釋老志載有:「前漢武帝元狩(前122年—前117年)中,霍去病獲昆邪王所獻金人,長丈餘,帝以為大神,列於甘泉宮,焚香禮拜。」

* 公元前2年,漢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景盧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經》。
* 西元前後,在印度佛教團體中,開始出現一群標榜著「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求成無上菩提」的菩薩行修行者,此為大乘佛教的起源。
* 公元67年,漢明帝永平十年,夢見金人,於是派人去西域,迎來迦葉摩騰與竺法蘭兩位高僧,並且帶來了許多佛像和佛經。
* 公元220年-280年,三國時期的佛教重鎮,北方以洛陽為主,南方則為建業。
* 公元304-439年,中国(东晋)十六国
* 公元375年,寧康三年(375年)秦王符堅獨崇佛教。兩年後,俘得東晉名僧道安。
* 公元384年,建元二十年,呂光俘获羅什。
* 公元四世纪时,婆罗门教受到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持,以“新婆罗门教”自居,这就是今日所说的“印度教”。

* 公元606~647年,戒日王时期(606~647)
* 公元618-907年,中国唐朝
* 公元627年,玄奘毅然由長安私發,
* 公元643年,玄奘載譽启程回国,
flicker 彩虹炫 | 编辑 删除Big 2010-2-4 09:39
印度古代通用的语言是梵语(Sanskrit),属印欧语系印度雅利安语支,主要流行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4世纪。梵语中包括早期的吠陀语和后来规范化了的梵语。它最初使用的字母是婆罗迷。梵语是一种“雅语”。
与它相对应的一种语言叫“俗语”(Prakrit),又称婆罗克利特语,是各地方语言的总称。它与梵语不同,具有明显的地方特征。 
除上述语言外,古印度还有一种语言叫巴利语(Pali),它是从公元前6世纪由吠陀语发展而来,它属印欧语系印度雅利安语支。它是一种书面语言,见于佛教经典,后来随着佛教的传播而流传到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国。
公元6至12世纪时,北印度流行一种语言叫阿婆布朗希语(Apabhrans),是一种交际和文学语言,到公元10世纪时发展成整个北印度的语言,印地语是由它发展而来的一种语言。 

除宪法规定的18种语言为联邦官方语言外,还规定英语为行政和司法用语。
英语和印地语同为官方语言。
北印度语言主要包括印地语和乌尔都语等。
南印度语言主要有泰米尔语、泰卢固语等。
印度东北地区语言主要包括那加语和米佐语等。
印度中部地区主要有桑塔尔语、蒙达语等。
还有安达曼语,主要流行于安达曼群岛。
flicker 彩虹炫 | 编辑 删除Big 2010-2-4 10:22
和尚原来是可以吃肉的。佛经《戒律广本》写得很明白:佛教没有吃素的规定。佛家禁止吃的,是“荤”。这个荤,不是我们现在的概念,指鸡鸭鱼肉一类的动物食品。我们现在讲的荤,佛教叫做“腥”,而不叫“荤”。《梵网经》讲得更具体:“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辛”,荤就是这五种蔬菜。荤字从草头而不从肉旁,说明荤的原始意义,是植物而非动物,

佛教在引进中国的初期,还来不及形成中国特色。所以那时,和尚还可以吃肉。和尚不准吃肉,是在一千四百多年以前,南朝的梁武帝萧衍首先提出来的。 
小乘但求自度不求度人,允许吃三种“净肉”(“三净肉”为“一我眼不见其杀者;二不闻为我杀者;三无为我而杀之疑者”)。对于“比丘患病者”,即生了病的和尚,实行人道主义政策,特殊照顾,什么肉都可以吃。

佛教中有欢喜佛,也证明了佛教允许结婚。
一直到晋朝,佛教都是允许结婚吃肉的,可以经商。
flicker 彩虹炫 | 编辑 删除Big 2010-2-4 10:28
第一不自杀:不是自己亲自动手所杀,若杀所得之肉不可食,若食则犯规,得罪无量。

  第二不教他杀:自己想吃肉,知道自己不能亲自杀,而教别人杀来给我吃,这也是犯规,得无量罪。

  第三不闻杀:没有自己亲自杀,也没有教他人杀来给我吃,但听到隔壁有杀鸡,鸡叫之声,此肉亦不得食,食肉则犯规,得无量罪。

一、自死:所谓自死者,就是众生自己命终,非他人打击之死,亦非种种策谋之死,得其肉而食者不犯。

  二、残食:所谓残食者,就是众生被弱肉强食,因而剩下之残余之肉,若得其肉可食,食而不犯也!譬如老虎追杀山羊,羊肉吃不完,剩下残肉,得其肉者,食而不犯。

西藏因为地理环境,没有什么菜蔬、粮食,所以是不戒肉的。
flicker 彩虹炫 | 编辑 删除Big 2010-2-4 10:44
然而流传在我国南方云南等地的南传佛教,它与东南亚等地的佛教一样属小乘佛教,佛教僧众自小出家,到青壮年还俗后可以结婚生子;在东南亚等地的佛教僧众是可以结婚的。 

然而流传在我国南方云南等地的南传佛教,它与东南亚等地的佛教一样属小乘佛教,佛教僧众自小出家,到青壮年还俗后可以结婚生子;在东南亚等地的佛教僧众是可以结婚的。 

佛教教义中,认为出家人不能够结婚(出家前或还俗了结婚不在此列),必须独身.

在大圆满的续部和《时轮金刚》中很明确的说,不能吃肉。
flicker 彩虹炫 | 编辑 删除Big 2010-2-4 10:53
但《梵网经》、《楞严经》、《涅槃经》等大乘经典,都明确禁止吃众生肉,认为吃肉是断大慈悲种。
flicker 彩虹炫 | 编辑 删除Big 2010-2-4 10:54
在《楞嚴會解》中,又有五種淨肉﹕不見、不聞、不疑、自死、鳥殘。

《涅槃經》中又有九種淨肉﹕五種同上,第六不為己殺、第七生乾、第八不期遇、第九前己殺。

正因如此,南傳小乘比丘,仍舊不避魚肉的,制斷肉食,皆出於晚出的大乘經律。
flicker 彩虹炫 | 编辑 删除Big 2010-2-4 11:01
《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及《入楞伽經?遮食肉品》裡,把為什麼不能吃眾生肉,以及佛當時的弟子可以吃五淨肉的道理講得明明白白。

再看《地藏經》上光目女的母親不就是因為「唯好食啖魚鱉之屬,所食魚鱉,多食其子,或炒或煮,恣情食啖,計其命數,千萬復倍。」而墮入惡趣的嗎?
flicker 彩虹炫 | 编辑 删除Big 2010-2-4 11:24
佛在几千年前就曾指着一杯水说:“水中有八万四千虫。”《在家菩萨戒本》就有饮虫水戒,要求弟子要用布囊过滤后才可饮用。

又如海星,你把它切成几块,丢到水里,每一块都会长成一个新的海星,那这几个海星是不是同一个生命呢。

植物是无情生命,佛教不吃肉是说不吃有情众生。 

《楞严经》说:“因为人吃羊,所以羊死为人,人死为羊,
flicker 彩虹炫 | 编辑 删除Big 2010-2-12 21:28
印度历史应该分成三个地域:西北、东北、南方,北方有印度河和恒河,环境宜人,也比较动乱,大起大落。印度历史长期在封建制度之下,即使出现大一统的王朝,地方领主仍有极大的权柄。

西北以印度河为主,现今的巴基斯坦,古代叫犍陀罗,古代雅利安人入侵北印度,主要还是盘踞在印度河。犍陀罗的军事和文化都不差,曾经阻挡了亚历山大的希腊大军。

犍陀罗的北方是阿富汗,古代叫巴克特里亚,中国叫大夏。中国的大月氏被匈奴赶到大宛(大夏北方),继而又被乌孙赶到大夏,大月氏就灭了大夏,分成五个部落。后来希腊人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国土分裂,亚洲部分叙利亚和安息为西流士帝国。西流士王派兵打下大夏,占领大夏后占领将军称王独立,叫巴克特里亚王国;不久巴克特里亚王派兵攻下犍陀罗,占领犍陀罗后占领将军也称王独立,叫做印度-希腊王国;于是分呈南北两国交战不停,原大夏人(不是大月氏人)就起来推翻了希腊政权,接着灭了印度-希腊王国,成立贵霜帝国。

东北以恒河为主,主要盘踞在东方的中、下游一带,古代叫摩揭陀。古代佛教比较活跃的地方是在这里,因为释迦牟尼-悉达多是尼泊尔人,不东不西,但是西方是外族盘踞的地方,悉达多提出新的宗教观点,不同于外族所提出的婆罗门教,佛教和耆那教的众生平等理念几乎是同时提出来,受到广大平民的欢迎。修行上,佛教讲智慧,耆那教讲苦行。
flicker 彩虹炫 | 编辑 删除Big 2012-2-10 12:50
佛教讲众生平等,以至于印度的领主惧怕失去统治权,中国的君王却喜欢用它来巩固统治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