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20, 2013

佛教来华 - 梵文

 2013-10-31 00:04

*  *  *  *  *  *  *  *  *  *  *  
2013-9-24 11:28

梵文是古代印度的标准书面语。原是西北印度上流知识阶级的语言,相对于一般民间所使用的俗语(Prakrit)而言,又称为雅语。
它与hindi(印地语)完全不是一回事,但可以采用相同的书写字体(比如天城体)。

现在的印度,作为母语和日常生活用语的梵语,已经消失了;
但是,在宗教仪式上、文学作品中,以及部分书报杂志,仍然有使用梵语的。
从这个角度说,梵语在当代印度的地位,有点像文言文在当代中国的地位。

梵语本身分为吠陀梵语、史诗梵语、古典梵语、佛教混合梵语等类型。
按波你尼语法规则写定的梵语文本,有严格的语法程式,
是超越各地方言俗语的通用语言。
但是像佛教混合梵语这类介于俗语与雅语之间的梵语,就具备一定的地域性。
 

*  *  *  *  *  *  *  *  *  *  *  
2013-9-24 11:36

梵文简介
  不仅是印度的古典语言,也是佛教的经典语言(悉昙体)。
梵文佛典起初是书写于贝多罗树叶上,故又称“贝叶经”。 
梵文为印度雅利安语的早期(约公元前1000年)名称。
印度教经典《吠陀经》即用梵文写成。其语法和发音均被当作一种宗教礼仪而分毫不差地保存下来。
19世纪时梵语成为重构印欧诸语言的关键语种。

梵文字母及拼写规则
  梵文从十二世纪开始使用天城体字母,
每个辅音字母都含固定的短元音a音,辅音与其它元音拼写的时候,
将元音符号分别写在字母的前面、后面、上面或者是下面。
 

*  *  *  *  *  *  *  *  *  *  *  
2013-9-24 11:45

约在西元前三世纪开始使用的婆罗密(Brahmi)字,是由左向右书写的字型,
也几乎是印度现用的天城体的来源始祖,当然其中经过许多演进的变化过程。但此时介绍面暂且精缩在:介绍悉昙。
目前仅存最古老的资料是有名的:「阿育王碑文」,阿育王:(纪元前268~232年)是孔雀王朝第三代国王。
王皈依佛教,为向属民告示信仰佛教和保护佛教,在全国各地设置石刻的诏敕文。
梵字是随着时代、地域、形状逐渐发生变化。初由单纯的线或点构成,
到了四世纪的笈多王朝时代,整体呈现曲线,形成优美的字体,
由这时代的笈多型字体为基础,出现五种字体。
其中之一就是 (Siddhamatrika),从六世纪左右使用,约于十世纪为界后渐被(Nagari) 型吸收,从而逐渐消失。
悉昙文字盛行时约在西元六世纪。目前较为人知的古代资料是日本法隆寺所收藏的贝叶写本,

中国自后汉时开始译经,如鸠摩罗什法师(344-413)所译的【妙法莲华经】。
汉译佛典最早提及悉昙字母约为义熙十三年(417)译的【大般泥洹经? 文字品】,
其次是北凉昙无识译于玄始十年(421)的【大般涅盘经?卷八】。
在开元三大士:善无畏(637-735)、金刚智(669-741)、不空(705 -774)的纯密(日本真言家称【金刚界与胎藏界】两部大法为纯密)时期,所依据的佛经原典主要,皆以悉昙体书写。
尤其在译到有关陀罗尼与「字母」时,多半会使用梵汉对照,并附列(悉昙文体)。
佛经翻译在玄奘、义净法师时,中国对悉昙的学习与使用颇为盛行,于是有关研究悉昙的著作在此时期颇多流传。
 

*  *  *  *  *  *  *  *  *  *  *  
2013-9-24 11:51

唐朝初期称梵文字母为悉昙,称梵语的文法及语义等为梵文或梵语,后来泛称梵字,甚至于与其相关的学问皆为悉昙。
这种习称在宋朝以后逐渐不用了。
在宋朝几乎都只用梵字一词,也因后来从印度传入的天城体与悉昙有相当差异,
因此称新来自印度的文字为「梵字」或「天竺字」,而在原来唐朝使用的文字仍称为悉昙。
在此所引述「悉昙」部份,是指【大正藏】中所汇集的古文体。以上略为简介悉昙名相由来与流传时代因缘。

先,在古代印度的文字中,有所谓的象形文字,但这种文字迄今尚未被解读出,因此,它与梵字悉昙的关系不明之处仍多。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出现于印度的文字,是在西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的时代。此时所出现的文字有佉卢虱底(Kharosthi)及梵书(Brahmi)二种系统。

第一种的佉卢虱底文字,使用于西元前三世纪至西元三世纪间,
是一由右向左横写的表音文字。但是这种文字后来不再传承。
第二种的梵书,也称为梵天之书,是印度诸国所有文字的根源,
据传由西方腓尼基及阿拉姆输入,是由左向右横写的表音文字。
以梵书所写的最古资料,是阿育王法敕文,简称阿育王文字,或依其王朝名而称为孔雀王朝体( Maurya-type )。
以此梵书为基本,衍生许多种文字。

又,梵书及佉卢虱底,在大乘经典【普曜经】中也有铭记,故就历史而言,梵字之来源,可求之于梵书中。
 

*  *  *  *  *  *  *  *  *  *  *  
2013-9-24 11:56

吠陀梵語
波你尼所定義的梵語是從更早的“吠陀”形式演化出來的。
學者經常把吠陀梵語和古典或“波你尼”梵語區分為不同的方言。
儘管它們非常類似,但在音韻、詞匯和語法幾方面,本質上有所不同,令學者難以理解吠陀。
吠陀梵語是吠陀的語言,用它撰寫的,有一大批贊美詩、咒語(本集)、神學討論和宗教哲學討論(梵書、奧義書),是印度教的最早宗教文本。
現代語言學家認為梨俱吠陀結集的韻律赞美詩是最早的,是眾多作者的作品,
經歷多個世紀的口頭傳承,終獲記錄為文字。
奧義書標誌着吠陀時期的結束,它形成了吠陀文集傳統編撰的最后部分。
目前的假定是:吠陀形式的梵語存活到公元前第一個千年的中期。
大約在這個時期梵語開始從宗教和學習的第一語言轉變為第二語言,這標誌着古典時期的開始。

古典梵語
近兩千年來,梵語深深影響著南亞、中亞、東南亞,其影響甚至滲至東亞地區。
後吠陀梵語其中一種形式,頗為重要,可以在印度神話—《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的梵語文本中找到。
在這些史詩,用語偏離波你尼规定,相信是受到俗語的干擾,或者是革新而致,而不是因為它們早于波你尼。
傳統梵語學者稱這些偏離現象為 ārṣa(意:“出自圣哲的”),這是對古代作者的傳統稱謂。在某些地方,用語也比嚴謹的古典梵語更為通俗。
此外,學者還提出一種叫做佛教混合梵語的語言,原本是佛教俗語文本,其後或多或少收了一點古典梵語,演變成了獨特的語體[11]。

據 Tiwari (1955)所指,古典梵語有四大方言,即 paścimottarī(西北部),madhyadeśī(中部),pūrvi(東部)和 dakṣiṇī(南部,於古典時期冒起)。
前三者的前身甚至可在吠陀梵書中驗證得到,以第一種為最正宗(Kauṣītaki Brāhmaṇa, 7.6)。
 

*  *  *  *  *  *  *  *  *  *  *  
2013-9-24 12:04

是印度教的最古老的天啟(śrauta)經典《吠陀》的語言。
它是梵語的古老形式,是原始印度-伊朗語的早期后代。
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它密切關聯於伊朗語支中最古老遺存的阿維斯陀語。
吠陀梵語是印歐語系的印度-伊朗語族的最古老的驗證了的語言。

吠陀語言可以按年代次序分為五個不同階段(Witzel 1989)。

1. 梨俱吠陀(Ṛgvedic)。梨俱吠陀保持了很多共通的印度-伊朗語元素,在語言和內容二者上都是如此,并且不出現於任何其他吠陀經文中。
它的創作必定發生在很多個世紀之前,除了最新近的幾卷(1 和 10)之外,它本質上在大約公元前1200年代完成。
2. 咒語語言。這個時期包括阿闼婆吠陀的咒語和散文二者(Paippalada 和 Shaunakiya),梨俱吠陀 Khilani,娑摩吠陀本集(包含不在梨俱吠陀的 75 個咒語),和夜柔吠陀的咒語的語言。
這些經文很大程度上起源自梨俱吠陀,但是經歷了特定變化,有語言變化和重新解釋二者。
顯著的變化包括 viśva“all”到 sarva 的變化,和 kuru- (梨俱吠陀的 kṛno-) 做為動詞 kar-“make, do”的現在時形式的傳播。
這個時期對應於西北印度的早期鐵器時代(在阿闼婆吠陀中首次提到了鐵),和俱盧王國,確定日期大約為公元前12世紀。
3. 本集散文(大約公元前1100年代到前800年代)。
這個時期標志了吠陀經典的收集和編撰的開始。
重要的語言變化是禁令語氣和不定過去時的語氣的完全消失。
黑夜柔吠陀的補充部分(MS, KS)屬於這個時期。
4. 梵書散文(大約公元前900年代到前600年代)。四吠陀的固有梵書屬於這個時期,
還有森林書(Āraṇyakas)和最古老的奧義書(广林奥义书, 歌者奥义书, 耶摩尼奥义梵书)。
5. 經語言。這是吠陀梵語的最后時期直到公元前500年代,包括了大量的天啟經和家庭經,和某些奧義書(比如羯陀奥义书, 慈氏奥义书。更新近的奧義書是后吠陀的)。

大約公元前 500 年代,文化、政治和語言因素都導致吠陀時期的終結。吠陀經典的編撰達到了巔峰,
而吠檀多學派和早期佛教的時代來臨了,其經典使用了本國的俗語方言巴利語而非梵語。
大流士一世入侵了印度河谷而印度-雅利安王國的政治中心東移到了恒河平原。
大約在這個時期(公元前5世紀),波你尼完成了古典梵語的文法。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