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22, 2013

节录:西方经济学理性主义批判

2013-3-15 12:02

理性主义中的循环论证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1019/15/7895679_157451772.shtml
西方经济学理性主义批判

鉴于此,弗里德曼(1953)提出了引起激烈争论的基于实用主义哲学的工具理性主义方法论主张,并事实上被主流经济学家们广泛接受。
按照这一主张,"预言就是一切,假设无足轻重",现代主流经济学家们放心大胆地运用各种非现实的假设,
如最大化假设、完全竞争假设、完全信息假设、U形长期平均成本假设等等,
建立起一个个貌似科学的理论模型,并求助于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为自己的理论辩护。
当他们将模型的预测交付经验检验时,如果预测是荒谬的,经济学家往往会归咎于原始前提的改变、统计资料的不适当和检验方法本身,并通过理论组成部分的调整使理论得到拯救、不被驳倒
这样,尽管1938年以来现代主流经济学家大都鼓吹波普的证伪主义方法论,却极少实践自己的方法论信条,经济学里仍充满了由经验所"证实"的循环理论
现代主流经济学在证伪主义口号下,凭借更加"锋利的"理论工具和数学形式主义,将"证实的理性主义"推向了极致。

所谓"休谟问题",亦称"归纳问题",主要是指归纳逻辑的合理性问题。
在《人性论》第一卷(1739)及其改写本《人类理解研究》(1748)中,休谟从经验主义怀疑论立场出发,对因果关系的客观性进而对归纳逻辑的合理性首次提出了根本性质疑。
在休谟看来,
(1)归纳推理不能得到逻辑的证明。因为在归纳推理中,存在着两个逻辑的跳跃:
一是从实际观察到的有限事例跳到涉及潜无穷对象的全称结论;
二是从过去、现在的经验跳到对未来的预测。
而这二者在逻辑上并不是必然的,因为适用于有限的不一定适用于无限,并且将来可能与过去和现在不同
(2)归纳推理的有效性也不能归纳地证明,如果根据归纳推理的成功记录去证明归纳原理,就要用到归纳推理,从而导致无穷倒推或循环论证。
(3)归纳推理要以自然齐一律和普遍因果律为基础,而这两者并不具有客观真理性。
因为感官最多告诉人们过去一直如此,并没有告诉人们将来仍然如此;并且,感官告诉人们的只是现象的先后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
因果律和自然齐一律并没有逻辑的证据,只是出于人们的习惯性心理联想。因此因果关系以及基于因果关系之上的归纳推理是置于一种非理性、非逻辑的基础之上的。


显然,如果认为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隐含着可能的谬误,也就是向传统的归纳主义提出了挑战。
因为按照归纳主义,科学理论是从观察事实中概括出来的,或者至少已经得到了相当数量的经验材料的证实,因而由归纳的来的科学理论便是可靠的真理。
波普从"可证伪性"概念出发,依据"划界问题"的解决,顺理成章地对传统的归纳主义进行了批判。波普的批判集中于经验与理论亦即观察和假说的关系的解释之上。

传统的归纳主义显然认为假说来自于观察,波普则认为,从科学的实际发展历史看,事实恰恰相反:观察来自假说,"理论先于观察"。
首先,科学观察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这种目的性和选择性是由科学家的理论、观点、兴趣和期望决定的。经验事实无限复杂,观察只能选择其中的有限部分,而选择必须以理论观点为指导
其次,在观察中必须有理解,没有理解的观察将会是无结果的观察,而理解必须在一定的理论观点指导下进行
最后,对观察材料和实验结果的记录和整理更是离不开理论的指导。
"总之,我相信理论先于观察和实验,因为观察和实验只有在理论的关系中才有意义"。

但是,如果观察来自假说,那么假说又来自何处?波普的回答是:来自爱因斯坦所说的"自由创造"、"自由猜测"、"自由想像"。
当然,猜测也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来自"问题"。问题就是矛盾和不一致,它来源于理论和观察的不一致,理论与理论之间的不一致,理论体系内部的不一致。正是这些不一致或问题,引导着人们的猜测,才有了理论或假说。
这样,波普通过对"分界问题"和"归纳问题"的综合分析,就提出了自己的科学发展模式。
他认为科学知识的增长过程可分为四个环节:
(1)提出问题;
(2)针对问题提出各种大胆的猜测即理论;
(3)各种理论或猜测之间进行激烈的竞争和批判,并接受观察和实验的检验,筛选出逼真度较高的新理论;
(4)新理论被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所证伪,并提出新的问题。
以上四个环节循环往复,不断前进,从而构成了一个新旧问题和理论不断更替的科学发展模式:问题1----尝试性的解答----消除错误----问题2------。
这表明,在波普看来,"科学和知识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科学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提出假说和否定假说从而逼近真理的过程,科学总是处于不断革命的状态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但是,尽管波普和拉卡托斯为完善和发展证伪主义作出了很多努力,这一理论体系内部却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难以克服的困难和矛盾。
按照波普的证伪主义,即使只有一个经验的观察事实反对一个假说,该假说就必须被抛弃;理论的预言只要有一次失败,理论就被完全证伪。
显然,给予每个否定的观察如此高的重要性尽管符合演绎的规则,却不符合科学的逻辑。若给予每个否定的观察以这样高的重要性,则很难想象知识如何才能增长。
科学没有有也不可能按照严格的波普条件发展。

拉卡托斯的证伪主义将证伪的对象由单一的理论扩展为一个理论体系,并允许理论体系随着新观察和新假设的出现而变化,似乎解决了波普的难题。
但是,它却无法回答:如果出现了证伪的观察,究竟是主要的假说还是辅助的假说被证伪以及什么时候允许和不允许用证伪的证据来推翻一个理论体系
因此,G·M·霍奇逊指出,"无论‘朴素的’还是‘精致的’证伪主义都存在不可克服的困难"[120]。  

波普证伪主义的另外一个困难来自于这样一个悖论:需要依据理论所作的可以观察到的预言对理论进行强有力的检验,而同时又承认所有的观察事实上都是根据一种理论进行解释的。
这样,波普尽管对实证主义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观察到的事实却仍旧是其手中的王牌,并陷入了观察与假说的循环论证。
此外,如果承认观察渗透了理论,那么,不同的观察主体对同一客体的观察总会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以某一理论作为背景的实验同样也就不能作为判定由其它理论作为背景的经验陈述的真伪。

弗里德曼工具主义方法论的最后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关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两分法是否能够被坚持,或者任何被称为"事实"的东西最终能否游离或独立于理论或理论结构而被理解和解释,一直存在激烈的争论,
因而,弗里德曼的用"事实"来检验预测和理论的标准是可疑的。
G.M.霍奇逊在《现代制度主义经济学宣言》中指出,
如果认为理论最重要的检验标准是它获得"正确预测"的能力,
那么必须假定,"观察"和"经验"独立于观察者的理论或概念框架,用来检验理论的某些观察必须被当作客观的,并且不受任何其它理论的规范和影响。
如果任何观察事实都受理论的束缚,那么"事实"就无法作为检验理论有效性的标准。
事实上,弗里德曼也承认,"理论是我们认识‘事实’的途径,没有理论我们就不能认识‘事实’"[130]。
这样一来,理论的"预测"结果就必须由任何其它理论、假说或概念框架来作出客观的、独立的评价。
否则,弗里德曼的论点只能是一种循环论证:理论由预测来证实,预测依赖于理论或别的理论,而这些理论反过来又由预测来证实。

应该说,结合主流经济学家们的实证检验的实践来看,霍奇逊的批评还是较为中肯的[131]。
然而,尽管存在诸多矛盾和争议,弗里德曼的论点却颇富"韧性"。
1953年以来,弗里德曼论文的中心思想已被正统经济学界广泛接受,甚至那些批评者(如萨缪尔森)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实践着弗里德曼的方法论信条。
主流经济学家们大都相信,直接证实经济理论的前提或假定既无必要又会使人误入歧途,
经济理论应根据它们所解释现象的含义加以判断,经济学仅仅是一只"工具箱",以经验为依据的检验只能说明某些模型是否在给定的场合适用,而不能说明它们是真是假。
这种实用主义的工具论方法论主张,对流行的经济理论起到了高度的保护作用。
任何经济模型不管是否脱离现实,只要建立起严格的公式,具有漂亮的结构,同现实世界的情况具有潜在的一致性就可以得到确认



=========================


flicker 彩虹炫 | 编辑 删除Big 2013-3-15 13:29
http://baike.baidu.com/view/302629.htm
循环论证

循环论证(又称为乞词魔术等),用来证明论题的论据本身的真实性要依靠论题来证明的逻辑错误。
如证明"鸦片能催眠",所用的论据是"它有催眠的力量"。而"鸦片有催眠的力量",又要借助于"它能催眠"来证明。这就是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
这是论证谬误的一种,当辩士为支持某项主张所提供的根据,其实是同一主张换汤不换药的重复时,就是犯了"循环论证"的谬误。
换句话说,在循环论证中,论证的前提就是论证的结论,因此又称为"先定结论"。

所以亚里士多德把循环论证归纳为实质谬误,而非逻辑谬误。

"假定待证明的命题为对,使其不能证明所需命题。"

p 蕴含 q,
假设 p,
所以, q 成立。
flicker 彩虹炫 | 编辑 删除Big 2013-3-15 13:29
http://chinese.thirdmill.org/books/DWG4RevelationandReason-Chinese.pdf
现代神学中神的话语

当我说我们应该把理性建立在上帝的话语之上,又说我们应该用理性来评价上帝的话语时,很明显我是在进行循环论证。
我曾在《神学认识论》和其他地方讨论过循环论证的问题。
当我们用论证的方式来验证思想的某个终极标准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循环论证的问题:一个人要显示理性的终极性,他必须诉诸于理性;
如果他要证明感觉经验的终极性,他唯有通过感觉经验本身来确保这一点。对历史、情感、经验等,也是同理。
基督徒在按照上帝对理性的原则来证明上帝的话语时,无须担心对循环论证的使用,人类思想其他的所有体系都是如此。
此外,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唯有依循于上帝话语的理性才能不至沦于自圆其说的虚无之中。
flicker 彩虹炫 | 编辑 删除Big 2013-3-15 13:29
http://shuku.kuanye.net/files/article/html/0/790/20662.html
护教学导论_林慈信
二、护教的进路

    异议#2.预设派的护教者是"循环(圆周)思维"者,在兜圈子!

    回应异议#2:我们不说:"圣经是真理,因此圣经是真理"。(这个论据没有错,基督徒是这样信的,可是一般来说,非信徒是不会被说服的。)
我们可以用500见证人来支持基督的复活(林前15:6)。但非信徒会发觉我们的"循环思维";
他若问:"你用什么标准衡量见证是否可靠?"或"你从见证开始,以神迹为结论,这种的思维根据什么知识论?"实验主义的哲学(休谟)不许可这种论证。
事实上基督徒预设了一个基督教的,圣经的知识论,合乎圣经的衡量见证/表象/事实的准则。基督徒用合乎圣经的准则来达到合乎圣经的结论。


(五)"狭义的循环论证"与"广义的循环论证"有所不同。广义的这样说:圣经是神的话,因为有很多不同的证据支持。然后,我们指出这些证据。这个论证仍然是循环的,因为基督徒护教者用什么准则来选择,衡量证据,设计论证等,都是由圣经所控制。可是这样的对话可以维持长一点,说服立比较强。

    "循环性的思维",从这个意义来看,是与宇宙一样那么宽广:因为宇宙里每一项事实都指向见证神的真理。

flicker 彩虹炫 | 编辑 删除Big 2013-3-15 13:41
循环论证
- 有A 才会 有B,有B 才会 有A。
- 有A 因为 有B,有B 因为 有A。
- 有AB 因为 有B,才会 有A。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