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来自网文
(1) 印度历史
史前印度(公元前600年以前)古代印度(公元前600~公元800)中世纪印度(750~1757)近代印度(1757~1947)
(2) 梵文分类,字体分类
印度是個多語言的國家,在多種語言當中,一般都將屬於阿利安系的語言稱為印度-阿利安語,它又可分為古代、中期及近代。根據這種分類方法,廣義的梵語是指古代印度-阿利安語全體來說,狹義的是指古代印度-阿利安語中,屬於新層之古典梵語(Classical Sanskrit)。广义而言,梵语包括 3种:吠陀梵语,史诗梵语和古典梵语,而狭义的梵语只指古典梵语。而梵文又分為北方系統(印度,阿富汗,尼泊爾,等地)及南方系統(斯里蘭卡,緬甸,泰國,高棉,等地)梵文(北方系統)隨著時間與地區不同大約發展成六種系統1.笈多字型-於北印度始用西元4至5世紀。2.悉曇字型-於北印度使用於西元6世紀。3.天城字型-於北印度使用於西元7世紀。4.莎拉達體-成立於西元7世紀初左右。主要用於西印度。北印度。阿富汗等地區。5.孟加拉體-成立於西元6世紀。主要用於東印度。後來成為孟加拉文字。6.尼泊爾鉤型字體-受孟加拉字型影響使用於12-15世紀用於尼泊爾地區。而中國的梵字歷史在唐朝使用悉曇體。宋朝使用天城體。元明清朝使用蘭扎體。悉曇體的來源在各種經典有各種說法.....1.梵天創造-即婆羅門教的創造神婆羅門所造文字。2.取自龍宮-即天城體字型。3.釋迦所造-即經典中所開示諸字門。4.傳承自大日如來-即東密真言宗阿字門。
(3) 梵文的发展
而梵字与腓尼基文字(现代欧洲文字的原形),同属闪族文字系统,已为近代学术界所共识。梵語並非屬於印度土著達羅毘荼人(Dravidian)之語言,而是入侵者阿利安人([-A]ryan)的神聖貴族語言。這便是比較宗教學或比較語言學上的印度─伊朗語(Indo-Iranian language)。在公元前700年左右,印度商人与美索不达米亚地方的人(闪族的一支)接触,乃将闪族的二十二个字母传往印度。经过印度人的整理,大约在公元前400年时,终于制作出四十个左右的字母。随着时代与地方的不同,书法与字体也逐渐地产生差异。公元一世纪左右,北方的梵字逐渐变成方形字体,南方的梵字逐渐变成圆形字体。至四世纪,两者之间的差异已极其明显。其中,北方由四世纪至五世纪间发展成笈多(Gupta)文字,六世纪再由笈多文字衍生悉昙字母(Siddham)。現今最早的梵語書寫文字,應為近代所發現的阿育王石碑之文字(B.C.300-200),這些文字,依照各地書寫的習慣,又可分成兩種字形,即﹕a.北方的阿育王文字﹔b.南方的阿育王文字。北方的阿育王文字,即佉留體或驢唇體(Kharo[s.][t.]h[-i]﹔佉盧尸底書),其書寫習慣,是從右向左寫,非常類似阿拉文的書寫習慣。南方的阿育王文字,亦即梵書(Br[-a]hm[-i]),它的特色是從左向右寫,而今日印度各地所流行的字母,主要是從南方阿育王文字所發展出來的。现今出版梵本所用的文字,称为“天城体”(Devanagari),是以七世纪时中印度产生那格利(Nagari)字体为基础,发展到十一世纪而确立下来的适合书写的字体。其实,古代印度所通行的文字有很多种,凡由梵书(Brahmi或Brahmilipi,布拉夫米文)字母衍生而成的文字,如悉昙等,皆可称为梵字。
(4) 书写佛经
有几部原始佛教的经典,原来用俗语写成,后来逐渐梵语化,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语言──佛教梵语或混合梵语。佛教大乘的经典大部分也是用梵语写成的。從西元三世紀到八世紀,可以說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黃金時期,許多梵語詩歌、戲劇等文學作品,或是宗教、哲學作品都以古典梵語來書寫。此種風潮甚而影響到原先是以中期印度阿利安語來弘揚佛法的佛教徒,他們大約從西元二世紀起也改用古典梵語來書寫佛教聖典。譬如二世紀左右馬鳴所作的《佛所行讚》,便是印度古典期之詩歌文學的濫觴,也是印度文學史上有名的傑作之一。此外,在部派佛教之中,以西北印文中心的說一切有部也是使佣古典梵語﹔在大乘佛教的文獻中,屬於論藏的佛典,大都是以古典梵語來書寫。此外,佛教徒使用的語言中,巴利語是屬於中期的阿利安語。它是記載南傳佛教經律論三藏或註疏等的語言。另外,如《大事》、《普曜經》等佛之傳記經典,或《法華經》等中的偈頌部分是使用佛教的混淆梵語(Boddhist Hybrid Sanskrit)來書寫,它的形態是介於古典梵語與俗語之間。佛典所使用的印度语文可大别为三类:(1)马鸣(Aśvaghoṣa)等著作中所采用的标准梵语(古典梵语)。(2)中期印度语(Middle Indic),包括巴利(Pāli)语及普拉克利特(Prākṛta,或称Prākṛit)语。巴利语为现存南方佛教圣典语中的重要语文。普拉克利特语是吠陀梵语(Vedic Sanskrit)经过历史变迁而俗语化、方言化的语言总称,为今日印度语之对称。原本使用于印度西部及中部。按,释尊说法大多使用各地方的俗语,而佛弟子,以及后来各部派也都以其根据地的方言说法,或记载文献。(3)佛教梵语,北方佛教文献大部分均使用此语文。系根据数种北印度方言,再掺杂巴利语、梵语及其他方言,而由普拉克利特语发展成佛教教团特殊的宗教语,并非一般之日常用语。准此可知,初期佛典多使用俗语,其后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梵语化。降至后期,佛教经典除特殊术语及特殊意义之语词外,已完全使用古典梵语。后期佛教之所以不拘释尊之教而采用雅语,系为了因应从西元前后以迄笈多王朝,北印度的社会情势,以及对抗婆罗门教的势力。关于现存佛教梵语文献的梵语化程度,依艾泽顿(F. Edgerton)之论,可分三期:(1)第一期:韵文、散文均保有中期印度语的色彩。如《大事》(Mahāvastu)及《Sikṣā-samuccaya》所引用的Bhikṣu-prakirnaka断片、刊本《Jātaka-mālā》所附录的Jātaka断片即属此类。属第一期的古典文献,其年代最远可溯自西元前。(2)佛教梵语,第二期:韵文部分同前期,含有颇多中期印度语的成分。散文部分多呈梵语化,而语汇中包括一般用语及可视为佛教梵语者亦甚多。如《法华经》、《华严经》〈入法界品〉、《宝积经》、《十地经》、《护国尊者所问经》、《无量寿经》等即属此类。(3)古典梵语,第三期:基本上以古典梵语书写韵文、散文,但多使用佛教梵语特有的语汇。如《有部毗奈耶》、《文殊师利净律经》、《菩萨地持经》、《八千颂般若》、《十万颂般若》、《大孔雀明王经》等即属此类。《八千颂般若》全为散文所构成。自其思想内容来看,乃早期的大乘经典之一,但已古典梵语化。又笈多王朝(320-540年)以后,新文献除一部分术语外,余皆为纯粹梵语。故世亲的《俱舍论》,以及《中论》等其他大乘诸论,原则上不应属佛教梵语文献。某些混合梵文著作中译本的年代是西元二世纪。至于最早的混合梵文著作则应早在西元前,也许是西元前一世纪。也就是说,在相当早的时候,某些北印度的佛教徒就已放弃使用方言的原则,部份地采用婆罗门古典而学术化的语言。混合梵文它一直被当作宗教语言。似乎成为北印度佛教徒在宗教场合上所普遍使用的语言。
===============================
- 彩虹炫 | 编辑 删除Big
- http://www.baike.com/wiki/梵语巴利语
印度古代通用的语言是梵语(Sanskrit),属印欧语系印度雅利安语支,主要流行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4世纪。梵语中包括早期的吠陀语和后来规范化了的梵语。它最初使用的字母是婆罗迷。梵语是一种“雅语”。
与它相对应的一种语言叫“俗语”(Prakrit),又称婆罗克利特语,是各地方语言的总称。它与梵语不同,具有明显的地方特征。
除上述语言外,古印度还有一种语言叫巴利语(Pali),它是从公元前6世纪由吠陀语发展而来,它属印欧语系印度雅利安语支。它是一种书面语言,见于佛教经典,后来随着佛教的传播而流传到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国。
公元6至12世纪时,北印度流行一种语言叫阿婆布朗希语(Apabhrans),是一种交际和文学语言,到公元10世纪时发展成整个北印度的语言,印地语是由它发展而来的一种语言。
- 彩虹炫 | 编辑 删除Big
- 古代文学主要是梵语文学,又分为3个发展时期,即吠陀时期(公元前15~前5世纪) 、史诗往世书时期(公元前4~公元4世纪) 、古典梵语时期(公元1~4世纪)。
公元初期伐致呵利的抒情诗集《三百咏》也流传很广。
古代印度戏剧发达,于公元1、2世纪即已达到相当成熟阶段,4、5世纪步入高潮。
中古印度文学(5世纪~19世纪中叶) 包括封建社会中、晚期文学,
是梵语古典文学繁荣和各地方语言文学兴盛的时代。
(1) 从4世纪到12世纪的梵语古典文学时期,
(2) 和从10世纪开始的各个地方语言文学兴起的时期。
按照印度传统 ,梵语古典文学开始于1世纪 ,而史诗往世书时期在1世纪并未结束 ,而是延续到10世纪 。
往世书是指这期间形成的18部用诗体叙述神话和英雄传说的作品,
二、史诗时期(公元前400年左右到公元400年左右)
三、古典梵语文学时期(公元400——公元1200) 主要内容包括各类往世书、梵语佛教文学古典梵语诗歌、戏剧、故事、小说等,文学开始独立于宗教深入的发展。
- 彩虹炫 | 编辑 删除Big
- 「大乘」一名的渊源,小乘圣典『阿含经』便在多处提到这个名字。
《增一阿含经》卷一,明白载有大乘菩萨道的六度,并记载了第一次佛经集结时之窟外大乘经集结。
从近年一些学者的研究则表明,大乘教法在阿育王时代就已有所流行并与小乘教法开始分化。
近代出土的阿育王石刻文等中,也处处显示出大乘信仰与理念。如提倡不食肉主义,戒杀放生。
昙无得为阿育王派往印度西北地区弘法的高僧。该部以注重大乘菩萨藏与咒藏而闻名。
拥有大乘信仰的大众部在南印度形成了制多山部及西山住等部,
事实上古印度很多的部派都是大小乘兼修的,
随着公元前后印度社会文化程度的提高,书面经典的大量出现,客观上为大乘教法的推广与普及奠定了社会文化基础。
- 彩虹炫 | 编辑 删除Big
- 弥勒《大乘经庄严论》中所说,大乘经和小乘经是同一时期说的。
如佛祖示现成佛后不久,就在灵鹫山对众菩萨和大迦叶等声闻弟子宣讲了《般若十万颂》等般若部经典,临终前讲了《大涅槃经》。
大乘经典的结集是在佛陀入灭后五百多年了,
- 所謂佛後500年,是說大乘興盛流行的時間。
佛陀入灭后的一年,第一次佛经结集时,另外结集了佛陀的大乘言教内容,
大乘經典的集結,現在沒有考古或文獻的確鑿證據,
1.结集的时间并不就是该典籍出现的时间,典籍出现的时间也不是典籍形成的时间。
2.最开始的结集也不是将经典形成文字,而是由大德靠记忆颂出,其他大德认为确认无误,以此为标准。
- 彩虹炫 | 编辑 删除Big
- 印度古代通用的语言是梵语(Sanskrit),属印欧语系印度雅利安语支,主要流行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4世纪。梵语中包括早期的吠陀语和后来规范化了的梵语。它最初使用的字母是婆罗迷。梵语是一种“雅语”。
与它相对应的一种语言叫“俗语”(Prakrit),又称婆罗克利特语,是各地方语言的总称。它与梵语不同,具有明显的地方特征。
除上述语言外,古印度还有一种语言叫巴利语(Pali),它是从公元前6世纪由吠陀语发展而来,它属印欧语系印度雅利安语支。它是一种书面语言,见于佛教经典,后来随着佛教的传播而流传到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国。
公元6至12世纪时,北印度流行一种语言叫阿婆布朗希语(Apabhrans),是一种交际和文学语言,到公元10世纪时发展成整个北印度的语言,印地语是由它发展而来的一种语言。
除宪法规定的18种语言为联邦官方语言外,还规定英语为行政和司法用语。
英语和印地语同为官方语言。
北印度语言主要包括印地语和乌尔都语等。
南印度语言主要有泰米尔语、泰卢固语等。
印度东北地区语言主要包括那加语和米佐语等。
印度中部地区主要有桑塔尔语、蒙达语等。
还有安达曼语,主要流行于安达曼群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